精制川茶省重实验室刘臣博士发表综述文章:茶多酚肠道微生物代谢对其生理活性影响研究进展

时间:2023-04-22 点击数:作者:刘臣

 

近期,四川农业大学特聘副教授刘臣联合新加坡A*STAR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所PI甘人友博士及瓦赫宁根大学Ivonne Rietjens教授等研究人员在国际食品TOP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Q1,IF:11.208)上在线发表题为“Gut microbiota-mediated metabolism of green tea catechins and the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An updated review”的综述文章。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精制川茶省重点实验室刘臣博士为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新加坡A*STAR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所甘人友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绿茶中的儿茶素类(GTCs)被认为具有多种有益作用。然而,GTCs的生物利用率普遍较低,只有少部分直接被小肠吸收。大多数摄入的GTCs会被转移到大肠,并通过肠道微生物降解成一系列低分子量代谢物(LMWMs),如苯基-γ-戊内酯、酚酸、短链脂肪酸等。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GTCs衍生代谢物的整体生物利用度,而且丰富了GTCs的生物活性。因此,人类肠道微生物的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因此产生的微生物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影响着GTCs的最终生理活性。本文对主要GTCs的微生物降解特性进行了归纳,并对关于GTCs体外代谢模型进行了总结讨论,强调了LMWMs潜在有益作用。

IMG_256

综述亮点

1. 整理了GTCs微生物降解关键步骤涉及的微生物种类;

2. 讨论了个体内及个体间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对代谢产物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3. 总结了GTCs微生物代谢产物(尤其是上游代谢产物)的有益功效及其机制。

结论

经常饮用绿茶与多种健康效果息息相关,其主要原因往往归功于绿茶富含儿茶素类物质(GTCs)。然而,由于GTCs极低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这些报道的健康功效背后的因果关系至今很难有确凿的证据。

1. 本文综述了GTCs在体内的吸收、分部、代谢以及排泄(ADME)。

1679835604(1)

图1. GTCs在体内的ADME。

2. 主要GTCs的肠道微生物代谢途径,并对常用的GTCs微生物代谢体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

1679835265(1)

图2.肠道微生物代谢GTCs反应途径。

3. 本文还介绍了造成个体内和个体间肠道微生物差异的原因和对GTCs代谢命运的影响。重点讨论了LMWMs对GTCs生物活性的贡献,并强调了GTCs及LMWMs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调节作用。

1679835402(1)

表2. 部分LMWMs生理活性。

展望

1. 由于宿主存在个体内和个体间肠道微生物差异,未来研究应更关注功能核心微生物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确定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这有利于更有效的预测个体的微生物代谢特征,确定个体所属的“enterotypes”或“metabotypes”。

2. 此外,今后对GTCs功效的分子机制研究应考虑这类物质的主要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的潜在生理功能,尤其是那些比前体物质更具活性的代谢产物。

3. 在进行GTCs及其LMWMs功效及分子机制研究中,除了鼓励使用有效的体外替代模型展开试验,还应采取必要的动物研究和人类干预试验对结果进行验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3.2180478

 

 

相关动态